- · 《西南农业学报》投稿方[04/29]
- · 《西南农业学报》数据库[04/29]
- · 《西南农业学报》期刊栏[04/29]
- · 西南农业学报版面费是多[04/29]
老区行散记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大寨行 不论怎么讲,大寨还是应该一去的地方。 我是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声中长大的。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那里。早些年,也有过一去瞻仰的念头,毕竟它在山西,还在晋中,
大寨行
不论怎么讲,大寨还是应该一去的地方。
我是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声中长大的。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那里。早些年,也有过一去瞻仰的念头,毕竟它在山西,还在晋中,而且是毛泽东老人家一直推崇的样板。可是,究竟还是没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它逐渐从辉煌日趋沉寂,更没有了一睹胜景的欲望。但老实讲,心里终究有些未曾亲临探访的遗憾。这次,省作协组织的“红色之旅”使我终于有了身临其境的机会。
赶到大寨的时候,已是下午。大寨在一座绿色葱茏的山坡上,青山绿野,景色确实宜人。我不知当年是否这般景象,现在确实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了。如果我国北方的所有农村都变得这么美丽,满眼翠绿,青禾茁茂,村民丰衣足食,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我们先到了闻名世界的虎头山。这里安葬着三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农民飞跃升为副总理的陈永贵,一位是中国当年的文化领袖郭沫若,还有一个为山西文学创作者敬仰的作家孙谦老先生。陈永贵这个人物,现在众说纷纭,但他由一个识字不多的普通农民升为东方大国的副总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不论怎么讲,他当年带领一队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确实在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政治体制下,也不失为一种坚韧和令人敬重的精神。它的意义和影响,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间,的确感染和轰动了全国。大寨人为他的陵寝修得很宏伟,气魄浩大,让探访者顿升肃穆仰叹之感。这位大寨精神的肇始人的塑像,依旧是他生前的一副朴实农民汉子的样子。我认为这样很好。几百年之后,一千年之后,凡是要到大寨参观的人,他们一定会在他的塑像面前,追忆到大寨当年的辉煌。
现在的大寨,依旧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它没有恪守往昔的教条,而是很快融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并且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就。傍晚的时候,我们去大寨的民居走了一圈,看到人们神色平静,家家都是一幅安居乐业的景象,着实令人欣慰。我们没有见到赫赫有名的郭凤莲,却看到了身体健康、脸色红润的宋立英老人。她已七十多岁,但精神很好,尽管我们四十多人对她轮番轰炸似的与她合影,她却笑吟吟地一任我们打扰,没有一点厌烦之色。让我们甚是感动。
大寨人的精神,究竟有没有过时?我认为,没有过时。尽管我国现在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但大寨的精神依旧很有意义。当我们在夜色之中,驰车离开,回望这座恬静的小村庄时,心情却不能平静。这个当年红遍中国的小山村,我们还是要为你祝福。
走麻田
麻田,这是一个普通的乡村的名字,如果不是抗日战争,不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驻扎在这里,我想,至今它仍会寂寂无名于浩瀚的乡村世界。但是,它却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当车子一驰进麻田,我的心底就不禁顿生“美哉壮哉”的惊叹。
我不懂风水,也不谙阴阳,但仅一眼望去,就看到它的美丽,它的壮观,它的蕴藉。即使这里没有上演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没有数万将士曾在此纵横驰骋,这里也是一处不可不去的胜地仙境。
这是一座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山,巍峨高耸,峻峭险拔,薄雾轻绕,既雄浑壮伟,又妖娆多姿。天高云淡,风清如拂,田青水潺,犬吠鸡啼,让人如入梦境。据说,近几年已有许多画家发现了这处胜境,多来这里写生作画。但是,让这个小山村闻名遐迩的却是数万将士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此坚守的故事。
我们参观了几位著名抗日将领当年办公住宿的小院。在彭德怀的办公室和住宿屋,我停留的时间最长。因为在老一辈革命家中,我最敬重的就是这位真正伟大的元帅。他的伟大,就在于他一生都没有背弃自己的理想,背弃自己的良知,背弃自己的出身。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也是一个伟大的人。这个出身贫寒的元帅,没有忘本,没有因为自己的官帽和地位,闭上自己的眼睛。尽管,他的耿直注定了他悲怆的一生。
彭德怀在麻田的小屋,很小,大概九平方多一点。他在这里指挥了许多次大小战役,度过了几百个日日夜夜。我想,他一定会在庐山会议的险峻时刻,想起这座小屋;一定会在困守北京吴家花园的时候,想起这座狭窄的小屋;一定会在凄惨离世的时候,想起这座逼仄的小屋,并且认真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共产党打天下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共产党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要革命?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xbbjb.cn/qikandaodu/2021/0710/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