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农业学报》投稿方[04/29]
- · 《西南农业学报》数据库[04/29]
- · 《西南农业学报》期刊栏[04/29]
- · 西南农业学报版面费是多[04/29]
知青往事:记农村插队两三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第二天睡醒后,肩胛骨上有了个肿块,轻轻按一按,火燎燎地疼。我们想弄点药水,消消炎。可是社员们说:不能涂消炎药水,也不能用热水敷,更不能用手揉,只要咬咬牙坚持住,继
第二天睡醒后,肩胛骨上有了个肿块,轻轻按一按,火燎燎地疼。我们想弄点药水,消消炎。可是社员们说:不能涂消炎药水,也不能用热水敷,更不能用手揉,只要咬咬牙坚持住,继续在肿块上面压扁担,一个多星期后,肿块就会变成硬块,到时候挑担的肩胛骨就练成了。
“田八样”
在乡下,我们常听社员们提起“田八样”。所谓“田八样”,是指能在稻田中捕获到的八样水产。具体到哪八样,他们的说法并不一致,所以我怀疑,这个“八”字很可能就是个虚数,是指数量很多。绝大多数的人认为“田八样”是指蟹、蟛蜞、黄鳝、泥鳅、田螺、河蚌、鳑鲏鱼、田鸡等。
社员们劝我们,一口吃不成胖子,不要嘴巴硬,第二天会受不了的。我们不信,咬着牙挑满桶。
看着社员们挑着满满的两桶河泥,走起来闲庭信步,我们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也都上来了。没想到,装满泥的桶竟重似千斤,我们只好先试着从挑半桶泥开始。挑起两只半桶泥浆,晃晃悠悠地爬河坡、走田埂。刚开始,走不稳,险些摔跤。有经验的社员们告诉我们,不要用蛮力,要随着扁担的劲儿跟着走。几个回合下来,我们都找到了些窍门,终于可以走稳了,又积极主动地要求挑满桶。
挑担
冬季寒冷,农民也有办法弄到水产。最简单的是捡田螺,这种事当地的小孩子们都会干。他们提着小篮,三五成伙,在稻田中去寻觅。只要用心,一上午或是一下午就能捡到一大碗。除了捡田螺,还有叉泥鳅。这种活小孩子干不了,大多是农妇们所为。比起捡田螺,叉泥鳅是需要技巧的,需要辨认“泥鳅草”,凡长有“泥鳅草”的地下一定有泥鳅。我曾亲眼看到一位四十多岁的农妇半天时间就叉到一大盆泥鳅,要知道,我们一天时间也弄不到一小碗。
挑担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想把担挑好,就必须要脱胎换骨练成一副能挑担的肩胛骨。我们刚下乡时,赶上挑河泥。社员们都鼓励我们这群知青,想要练好挑担,就要先从挑河泥开始。
再后来,田地开始大量使用化肥,“田八样”越来越少,做农活捕水产的人也难得一见了。
1968年,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号召,一场影响我国整整一代人的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开始。我们这批老三届学生,当时被要求就地插队。外人看来,我们是很幸运的,因为离家不远。实际上,在劳动的强度上,丝毫不差分毫。而那时刚好又处在农业学大寨、忙着种三熟制的政治环境中。
捉田鸡都是等到天完全黑后再上路。捉起来,也很简单。一旦发现田鸡,用“枪”慢慢往下移,直到近了以后,用力一刺,尖锐的铁线就会穿透田鸡的身体,将之挑在空中,再用手捉下来。几次之后,我看会了。于是,我就自己走一条岸,直到后半夜才回去。当然,若论战果,我要比“小青年”差多了。回到家中以后,几个人忙着剥皮、去内脏、洗净,搞完这些,天已微明。然后点火开灶,田鸡入锅,变成了一道美味。
果然,一个星期后。我们的肩胛上有了个令人自豪的硬块,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终于可以靠肩胛挣工分了。
记得当时我们第一次跟社员们去翻田,就看见不少人的腰中系了一只鱼篓子。我们是翻田,又不是捉鱼,为什么要带鱼蒌子呢?我们面面相觑,很是不解。到了田里,翻了一小会,就能发现躲在泥中过冬的黄鳝和泥鳅,就见他们顺手将其塞进鱼篓,一天下来,数量不少,几天累积起来,就能做成两盘美味了。
那时,我们不怕脏不怕累,什么苦都肯吃,什么农活都肯学,不久之后,就都成为了生产队的“正劳力”。农活很多种,最经常干的就是“挑担”。平时,挑稻、挑粪、挑水,什么都要人挑。扁担有不同的型号,方便挑不同的东西。比如挑稻要用长长的木扁担,而挑粪则要用有荡势的竹扁担。扁担的韧性如果足够好,在挑担时重物可以上下弧线运动。运动时,特别是在颠簸的过程中,韧性好、可以随时弯曲的扁担能起到缓冲作用。
当地还有一种特别的捕鱼方法叫“划白船”。要在月白之夜,划一只狭长的小舟,在船的一侧竖插一块白板入水。然后用白桨划着小船沿着大河边慢慢地走。因为鱼在月夜里见到白色物,就会惊跳出水面,而在船的另外一侧又竖有鱼网,所以惊跃起的鱼儿都会尽落在船中。那个场景,实在是壮观。多少年过去了,鱼儿高高跃起,落入船中的情景犹在眼前。
话虽如此,但是在肿块上继续挑担子,那种滋味可想而知。每一担都勉强坚持着,咬着牙,咧着嘴,相互鼓励打气。我们心里清楚:如果坚持不住,认了怂,也就永无可能成为能挑担的男子汉了。所以,从痛到剧痛,再到慢慢不痛,这每一分钟、每一担的煎熬都是刻骨铭心的。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xbbjb.cn/zonghexinwen/2022/0525/585.html
上一篇:青未了|散文《养马岛》上
下一篇:国粹艺术名家——苟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