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农业学报》投稿方[04/29]
- · 《西南农业学报》数据库[04/29]
- · 《西南农业学报》期刊栏[04/29]
- · 西南农业学报版面费是多[04/29]
当年我们到大寨参观学习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975年秋天,在全国“农业学大寨”高潮中,我参加了由中共南昌县委组织的学大寨参观团去大寨参观学习。 我们一行40人,于10月8日租乘一部客车,途经10多个省100多个县,10月12日晚上
1975年秋天,在全国“农业学大寨”高潮中,我参加了由中共南昌县委组织的学大寨参观团去大寨参观学习。
我们一行40人,于10月8日租乘一部客车,途经10多个省100多个县,10月12日晚上到达昔阳县。因为参观人多,我们被昔阳县学大寨接待站安排到城关公社钟村大队社员赵福寿家居住。我和其他5人睡一张炕床、盖两床棉被,吃饭就在昔阳县第二招待所。
第二天上午,我们到达大寨时,那里的社员正在吃早餐。我们走进大寨村庄,一排排窑洞,家家都是差不多一样的摆设:有炕床,有装粮食用的桶、缸,有装衣被的木箱,有缝纫机、台钟,并且家家都挂了毛主席像。村庄上很干净,看不到家禽在屋外面。我们走到大寨山头上,导游介绍:大寨所在的虎头山坡上是一条条深深浅浅、宽宽窄窄的山沟,沟与沟相连的是一道道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山梁,山坡上到处都是石头,这里被人描绘成“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半亩平,旱涝灾害多”。从1953年到1962年,从初战白驼沟到三战狼窝掌,大寨人在7条山沟里垒起了总长7.5公里的180多条大坝,把300多亩山坡地垒成了梯田,把4700多块地修成了2900块粮田,还新增了80多亩好地。在三年困难时期,大寨不仅没有人挨饿,反而每人向国家上交余粮400多公斤。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走到大寨虎头山梯田时,十分惊奇。的确到处都是用石头砌成的梯田,高山上还建有蓄水池,有不少梯田变成了水田,种上了水稻。那时正值秋收季节,玉米长得有一人多高,一个棒子大约有一斤重,每株长有玉米棒子7~8个。大寨的玉米长得好,主要是因为地底像海绵,田土有上尺厚,加上施肥好,所以亩产都近千斤。
上午我们参观梯田,下午则到大寨展览馆听介绍。全大队84家农户,440人,150个男女劳动力,有846亩耕地。解放前,这里村穷、人穷。1953年办合作社,粮食总产量斤,亩产240斤;1974年产量77万斤,亩产1026斤;总收入:1953年元,1974年 元。对国家贡献:1953年斤粮食,1974年33万斤 (平均每户4000斤),现在社员口粮自报人均530斤。公共积累:1953~1954年没有,从1955年开始仅有800元,1974年达到元;不算固定资产,还有6部拖拉机、31部运输车,集体办的养猪场(个人未养猪)。
在大寨住了3天,除了参观大寨大队外,我们还参观了大寨公社南脑大队、李家庄公社石坪大队、群英蓄水池、县办西水南调工程等10多处地方。各处都与大寨大队一样,到处都是战天斗地、兴修水利和造梯田的景象。
这次到大寨参观,历时18天,行程万里。我们不仅看到了祖国大好河山,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摄影留念,参观了故宫等名胜古迹,真是大开眼界。回到县里的当夜,县委召集参观团同志开会,传达全国农业学大寨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一年干、二年变、三年实现大寨县”的奋斗目标。此后,全县到处摆开学大寨战场。全县30万群众、3000名干部齐上阵,大搞水利大会战,提出要完成土方任务3000万方,无论丘陵平原都要大力加高加固赣抚大堤,滨湖地区的大堤统统加高加固。此举叫做先关大门后绣花(即加大加固圩堤,然后搞园田化)。在学大寨精神鼓舞下,这一年南昌县的圩堤普遍加高加大,比较坚固,益于后人。
学大寨主要是学习大寨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爱国家爱集体的精神。但由于当时“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学习活动中提出诸如堵资本主义路,把农民养鸡卖蛋看成是资本主义,要割资本主义尾巴,还要取消自由市场等,农民生产和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从媒体报道中得知,改革开放后,大寨也按照中央精神,拨乱反正,调整了发展思路。当地经济发展很快,农民也富裕起来了。以“大寨”命名的大寨酒、大寨核桃露、大寨杂粮等30多个特色产品,畅销全国。
大寨,我还想再参观一次。
1975年秋天,在全国“农业学大寨”高潮中,我参加了由中共南昌县委组织的学大寨参观团去大寨参观学习。
我们一行40人,于10月8日租乘一部客车,途经10多个省100多个县,10月12日晚上到达昔阳县。因为参观人多,我们被昔阳县学大寨接待站安排到城关公社钟村大队社员赵福寿家居住。我和其他5人睡一张炕床、盖两床棉被,吃饭就在昔阳县第二招待所。
第二天上午,我们到达大寨时,那里的社员正在吃早餐。我们走进大寨村庄,一排排窑洞,家家都是差不多一样的摆设:有炕床,有装粮食用的桶、缸,有装衣被的木箱,有缝纫机、台钟,并且家家都挂了毛主席像。村庄上很干净,看不到家禽在屋外面。我们走到大寨山头上,导游介绍:大寨所在的虎头山坡上是一条条深深浅浅、宽宽窄窄的山沟,沟与沟相连的是一道道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山梁,山坡上到处都是石头,这里被人描绘成“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半亩平,旱涝灾害多”。从1953年到1962年,从初战白驼沟到三战狼窝掌,大寨人在7条山沟里垒起了总长7.5公里的180多条大坝,把300多亩山坡地垒成了梯田,把4700多块地修成了2900块粮田,还新增了80多亩好地。在三年困难时期,大寨不仅没有人挨饿,反而每人向国家上交余粮400多公斤。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xbbjb.cn/qikandaodu/2021/0710/489.html
上一篇:大寨遇故人
下一篇:乡村剃头匠外四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