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乡村剃头匠外四篇散文(3)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喜滋滋的主人家眉眼都是笑,端了一土碗老酒大声武气地吼:“莫得啥子好吃的!大家莫客气!吃了再上!”率先一口喝去小半碗,很是豪迈。果然有猪血

喜滋滋的主人家眉眼都是笑,端了一土碗老酒大声武气地吼:“莫得啥子好吃的!大家莫客气!吃了再上!”率先一口喝去小半碗,很是豪迈。果然有猪血汤,用自家的辣椒、酸菜炖得滚烫端上来,又辣又酸,鲜香扑鼻。嗅嗅胃口大开,尝尝满口生津。

肉香浓,酒香浓。笑意也浓,情义也浓。夕阳金黄,霜罩雪笼下农家小院温暖火热,笑语喧腾中,年味就渐渐浓郁起来了。

乡村的日子,有滋有味。

发愤的扁担

扁担是农村的常用工具,柏木的最好,一般是檀木或是枇杷树做的,硬扎。扁担可用于挑,用于抬,离了它,在农村生活,还真玩不转。比如,在田里有两箩筐谷子,你没有扁担,是挑不回来的。

扁担永远记忆在我心中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大约是七四年,或是七五年,总之,我很小,在读小学的二三年级吧。暑假的时候,那天我正在坡地上扯猎草。突然听到一阵吼,打架了,是我们三队和四队打群架。上百人的混战,我们不敢近拢,而是远远地望着。

原来,我们队上在挑土修堰,如果堰修起了,就会断水,四队在我们队的下面,沟里水就会减少很多,甚至枯渴。我们川西的季节晚一点,七月份的秧田还要灌水才行,所以这事被四队的人发现了,上来讲理,后来发展成打群架。

于是很多扁担,成了武斗的工具,四队的社员手中没有扁担,当然吃亏不少。那个年代,年年吃不饱,年年搞“农业学大寨”,常常开阶级斗争大会,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人们心中都有股怨气,正没有地方发呢。这场架,打得天昏地暗,打得日月无光,打得鬼哭狼嚎,打得惨不忍睹。特别是我们生产队的小伙子们,人手有根扁担,就像握着一根钢枪,有气势,有力量,威武得很。

有个年轻人,绰号叫和尚,把一根扁担舞得风转,三四个人也不是他的对手。

后来,不知是谁报告了公社,出动了武装民兵,才把两队的人分开。

架打了,两队的人并没有因此结仇,都明白,这些年,心中积下的怨气,是对社会的不满,吃不饱饭呵。集体生产,人人磨洋工,你哄庄稼,庄稼哄你,一个个饿得皮包骨头,打一架出了怨气,心里还好受些,只是委曲了扁担,当了回不光彩的道具。

第二次对扁担有深刻的记忆,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年。那时,我在大巴山区的一个县委宣传部工作,经常要到长江边的万县地区开会。这天,早上六点半,我到了太和场车站,等长途班车。

车子在出站口,被一个男人拦住,他手里拿着根扁担。

司机不得不停下来,正好又有人要上车,拿扁担的男人也上了车,从车上揪出个妇人来,下了车就开打,用的就是扁担。

原来,这女人想逃跑,不想和男人过日子了。这女人是男人花钱从外地买来的,当时一千二,那是一九八四年的一千二百元呵,相当于我两年的工资呢。我年轻,血气方刚,看不得男人打女人,而且用的是扁担,那样凶狠,一车人,周围的人,全都在看热闹,没有一个人愿去拉开男人,任他打得女人满地打滚。

我忍无可忍,冲下车,扑向男人,男人没有注意,居然被我夺去了扁担,我用扁担打他的腿,一下就把他打倒在地。

我的怒火再次凝结在扁担上,把男人打得满地求饶,我才住手。

虽然我是一介书生,但我们老马家,祖传习武,我从五岁开始练,这一般的男人,当然不是对手。

我丢下扁担,对男人骂道:你再敢打女人,我见你一次,捶你一次!然后扬长而去。

那年我二十岁,大学刚毕业。

扁担,记载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凄凉生活,也记载的我一生中难得的见义勇为。现在我想,如果今天的生活里,三队和四队还会用扁担混战吗?当然不会,那么时代进步了。如果我今天还面对用扁担暴打女人的男人,我还有勇气去夺男人的扁担吗?

我无法回答。

我的伯母金顺姬

伯母是妻子的伯母,标准的朝鲜族人。这么多年了,仍然保持着朝鲜人的生活习俗,比如每顿都要有泡菜。我们家的泡菜,都是伯母免费做的。伯母四个儿,没有女,因此,就喜欢我妻子,像对女儿一样看待她。到了晚年,几乎每隔一个月,伯伯和伯母,都要到我们家住一两个晚上,顺带带来的,除了泡菜,还有乡下的新鲜小菜,或是嫩豌豆尖、嫩胡豆什么的。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xbbjb.cn/qikandaodu/2021/0715/490.html



上一篇:当年我们到大寨参观学习
下一篇:虎头山上的灵魂

西南农业学报投稿 | 西南农业学报编辑部| 西南农业学报版面费 | 西南农业学报论文发表 | 西南农业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西南农业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